在台灣,行動裝置已成為多數人日常理財不可或缺的工具。無論是查詢銀行餘額、操作投資帳戶,甚至進行日常支付,手機正逐步取代傳統的金融管道。然而,便利的同時也帶來潛在風險。手機一旦遭駭,受害者面臨的不僅是個資外洩,更可能是實質的金錢損失。隨著資安威脅持續演化,行動金融使用者也成為主要攻擊目標。要降低風險,提升使用安全性已是不可忽視的課題。
使用智慧型手機時,金融帳戶面臨哪些風險?
智慧型手機已是日常資產管理的重要工具。市場波動加劇之際,越來越多投資者選擇透過手機 App 即時追蹤價格。以加密貨幣為例,截至 5 月 7 日,以太幣價格約為 1,824 美元,單日漲幅 3.6%,當日高點接近 1,850 美元。不過,自年初以來價格仍下跌約 45%,市場情緒反覆,操作節奏明顯加快。
這樣的行情變化使不少人頻繁開啟手機查看其價格,尋找買入或退出時機。使用習慣改變的同時,風險也隨之累積。不明應用程式、公眾 Wi-Fi、未設防護的裝置,都可能成為帳戶資訊外洩的入口。對部分用戶而言,手機同時是錢包與交易平台,資產集中,暴露面積也更大。根據數位發展部的網路詐騙通報統計,4 月底一週內,全台通報疑似詐騙訊息達 4,922 件,其中 3,401 件經審查後確認為詐騙,數字仍在持續累積。
不法人士常利用以下方式入侵用戶的金融帳戶:
現代駭客不再是電影中黑畫面輸入程式碼的形象,他們可能僅透過幾個簡單步驟就能入侵你的帳戶。以下是常見的攻擊手法:
- 簡訊或社群釣魚連結:駭客會發送假冒銀行或金融機構的訊息,內附的連結實際上是仿冒的登入頁面。一旦用戶輸入帳號密碼,資訊即被竊取。根據數位發展部的資通安全月報,2024年3月,政府機關通報的資安事件中,資訊蒐集類攻擊(包含社交工程手法)占比達52%,顯示此類攻擊手法的普遍性。
- 惡意 App 或仿冒版 App:駭客常會上架與知名金融 App 名稱相近的版本,一旦用戶誤下載,裝置就可能被植入惡意程式。
- SIM 卡詐騙:有組織犯罪者會假冒用戶向電信商申請補發 SIM 卡,取得簡訊認證碼,進而登入金融帳戶。
如何保護手機及金融帳戶安全?
- 啟用雙重驗證(2FA):為所有與財務相關的應用程式設定雙重驗證,增加安全性。
- 使用強密碼:設定獨特且複雜的密碼,避免在多個帳戶間重複使用。
- 定期更新系統與應用程式:確保手機作業系統及應用程式為最新版本,以修補已知的安全漏洞。
- 僅從官方來源下載應用程式:避免從不明來源下載應用程式,以降低感染惡意軟體的風險。
- 避免使用公用Wi-Fi進行敏感操作:在公共場所使用VPN連線,以保護資料傳輸的安全。
若手機或金融帳戶遭入侵,應如何處理?
當發現手機或金融帳戶可能遭入侵時,應立即採取以下行動:
- 聯絡金融機構:通知銀行或相關金融服務提供者,凍結帳戶或取消交易。
- 更改密碼:立即更改所有相關帳戶的密碼,特別是與財務相關的帳戶。
- 通知電信業者:若懷疑電話號碼被盜用,應聯絡電信業者,檢查是否有未經授權的SIM卡更換紀錄。
- 報案:向台灣的165反詐騙專線或找警察局報案。
結語
在數位化時代,保護金融帳戶安全是每位用戶的責任。透過建立良好的安全習慣,能有效降低遭受網路攻擊的風險,保障個人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