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iPhone 帶起了「小屏旗艦」之戰,不少手機廠都又開始湧入這個藍海市場,作為中國大廠之一的小米當然唔會輸蝕。xiaomi 15 系列中香港除了推出頂級拍攝機 xiaomi 15 Ultra 之間,xiaomi 15 就是為小屏旗艦市場而推出,今次 Sky 就為大家好好測試一下這部「小屏旗艦」,從外觀設計、性能表現、影像系統、續航能力等核心維度,深度剖析 xiaomi 15 的優勢與不足。
機身細節
xiaomi 15 延續前代方正輪廓,但細節打磨更顯精緻。正面搭載6.36吋 AMOLED 直屏,解像度提升至 1.5K(2670×1200),邊框僅1.38mm,超越 iPhone 16 Pro 的 1.41mm,成為當前最窄邊框手機之一。
屏幕峰值亮度達 3200nit,搭配 1-120Hz 自適應刷新率,無論在戶外強光或夜間低光源環境下,顯示效果均清晰細膩。
重量控制在191克,厚度僅8.08mm,單手握持時掌心貼合度極佳。
鏡頭 DECO 凸起的情況不算過份(以這個年代的旗艦手機來說)。
系統特色
系統方面,xiaomi 15 已經是預載了 HyperOS 2.0 版本。
本身是支援 Google Gemini,不過不支援香港 IP,要用就只能用 VPN 轉美國 IP 是最方便的。
問這一個尷尬問題,AI 還是很老實回答的,證明 AI 沒有偏幫自己。
這是我最愛的一個 AI 功能,就是即時字幕,有了這個功能,即使有時看生肉片或者日本愛情動作片都可以知道處情。如果下一部可以聽聲分辨到是誰說的就更好了。
這是 AI 魔法消除的效果,再加上一個濾鏡,整個畫面提升一個層次。
這張是利用了 AI 魔法消除 及 AI 魔法變天 再加濾鏡的效果,還是十分滿意的。
性能測試
xiaomi 15 搭載高通 Snapdragon 8 Elite 處理器,當前所測試的手機為 16GB RAM + 512GB ROM 版本。實測安兔兔 V10 跑分達224萬分。即使調至「效能模式」亦只有243萬分,不過 CPU 溫度就提升至 65.5度,熱量驚人。
Geekbench 6 單核2965分、多核8978分。在同處理器中性能表現並不顯眼。
3D Mark 表現:Wild Life Extreme:5709分;Solar Bay:9572分;Steel Nomad Light:2378分。
與其又拿《原神》「跑分」不如來點刺激的,我通過模擬方式令 xiaomi 15 上運行了《GTA5》,在平均情況下可以達到 30fps 以上,有時更達到 50fps。不過機身溫度就非常驚人,反正我只是為了窄乾性能,正常使用應該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xiaomi 15 內建 5240mAh 電池,90W 的有線快充可在35分鐘內完成 0-100% 電量,但有一點必須提及,就是官方原機並沒有充電器提供,自行購買吧。無線充電支援50W功率,實測 45分鐘可充至100%需搭配官方無線充電板才有效果。
拍攝測試
主攝:5000萬像素光影獵人900感光元件(1/1.3吋大底、F/1.62光圈),支援 OIS 光學防震。
超廣角:5000萬像素 SAMSUNG JN1感光元件(115度視野)。
長焦:5000萬像素浮動鏡組,支援3倍光學變焦。
日間拍攝中,主攝色彩還原準確,動態範圍表現優異,逆光場景下高光壓制能力亦可圈可點。
人像拍攝方面,23mm、35mm 表現清晰,效果亦算可以。至於 60mm 與 75mm 的表現就略差,油畫感都出來了。可以解釋的可能性就是長焦鏡頭的表現不佳,感光能力不足。
總結
xiaomi 15 並非完美,但其透過「輕薄機身+頂級性能+LEICA影像」的組合,在小屏市場有立足之地。對於追求單手操作的用戶而言,它是目前 Android 陣營的均衡之選。但如果你對拍攝方面與極限性能有要求的話,可能需要考慮 xiaomi 15 Ultra 了。當然我是為白 xiaomi 15 要考慮小巧與成本問題而作出一定的妥協是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