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手機市場可謂百花齊放 , 不過在波平如鏡的市場上似乎有著很多不可預知的暗潮洶湧 , 面對未來的手機市場大勢 , 究竟各家手機生產商會有如何對策 , 而市場上他們現在又處於什麼位置 ? 筆者很少在此網撰寫關於這類主觀跟客觀並在, 又充滿個人看法的文章 , 簡單就是一篇手機界的「社評」. 歡迎讀者對筆者狠打狠插 .
兩年前 , 智能手機市場一直都是由 Apple 的 iPhone 佔了最大的一塊 , 這是不可不承認的事實 . 其次位置應該是現時的 Samsung , 再來是 ZTE , HTC 等 . 市場每每在變化 , 時至今日 , 各廠經過兩年時間 , 又會變成什麼景況 , 筆者跟各位一起探討下 .
Apple , iPhone 之日落
在此, 筆者不得不讚揚一下 Apple 推出的 iPhone 改變了全球的智能手機市場 , iPhone 的降來就仿如美國投下在日本的原子彈 , 不過今次投下的地區是全世界 . iPhone 改變了人類對手機的操作習慣 . 這絕對是一場革命 , 而 Steve Jobs 就是這場革命的領導者 . 說起 Steve Jobs , 在他與世長辭之後我們似乎在 Apple 這間公司見到日落 . 在 iPhone 4S 的發佈 , 我們看到的是一部還有些許進步的 iPhone , 起碼多了一個進步的功能 Siri , 姑切論這個功能是否很早期已有的技術 , 起碼在 iPhone 4S 被大幅強化了 . 而到了 iPhone5 , 我們看到的是一部只在性能上提升 , 而沒有功能上的增加 , 別跟我說那丟人現眼的 iOS Maps 是什麼新功能 . 在 iPhone5 身上我們看到兩個字「技窮」, 一部加長了屏幕的 iPhone . 似乎 Apple 再不能像以往一樣在新產品中加入突破性的功能 , 只可以提升了效能 , 簡單的說, 就是 Apple 已經在「食老本」, 而且 Apple 一直自豪的外型設計 , 在 iPhone5 身上可能大家已經再沒有找到往日的「果」味 .
iPad 之黃昏
再來到 iPad , iPad 3 跟 iPad4 只在半年時間就換代 , 改變了 Apple 過去一直都是年產品的定律 , iPad4 比起上一代的 iPad3 又是沒有在功能上突破 , 只是換上了較快的 A6 處理器 , 這無疑是等同沒有升級 , 只是換一換代多騙幾個錢而已 . 接著是 iPad mini , 這絕對是一部為參戰而生的平板 , Apple 似乎眼見市場上對 Nexus 7 或者其他廠的 7吋平板有需求 , 所以就設計出 iPad mini . iPad mini 只是 Apple 見到別家開發出新市場而想分一杯羹的副產品 , 我們在 iPad mini 上看不到高性能 , 看不到突破的設計 , 看不到 7吋平板上突破的新功能 , 只看到高價 , 仿如一部趕工出來應對市場之物 . 過往 , Apple 一直做的是開發一個自家的市場 , 如 iPod , iPad , iPhone , 它們都是帶出一個新市場 , 帶領著整個市場 , 而 iPad mini 似乎只是一件跟隨市場而走的產品 . 難道 Apple 沒有了 Steve Jobs 就不會開發市場了嗎 ? 更有人說 iPad4 及 iPad mini 只是讓 Apple 清去舊零件的產物 , 當然這個也不足為奇 , 因為 Tim Cook 只是一個商家 , 善用資源賺最多的錢是他的強項啊 . 如果再來一代 iPhone 及 iPad 沒有功能上的突破 , 那麼 Apple 的永霸江山也快將崩潰 .
Samsung 的如日方中, 生產一條龍
Samsung , 如果對手機年史有多年認識的朋友可能都知道它曾經是一個在手機界瀕臨死亡的品牌 , 但為什麼這兩年混得風生水起 ? 它第一個應該要多謝 Google 的 Android 系統 . Samsung 是現時唯一可以在手機市場上跟 Apple 對抗的生產商 , Samsung 最大的優勢是他本身就是一間電子生產廠 , 對於 Samsung 生產的手機 , 由細小的處理器、記憶體、電池、半導體到大大片的屏幕都是由自家生產 , 真正一條龍 . 對比起其他廠什麼都需採購回來 , 起碼節省 7~20% 零件成本 . 另外 Samsung 更善於包裝 , 它把手機設計得更合大眾口味 (未知是否抄襲) , 由於生產成本低 , Samsung 可以花更多的資金在廣告方面 , 鋪天蓋地的廣告 , 明星名人效應 , 結果推動了這個手機品牌走出一條光明路 . Samsung 其實也有為自己開鑿出一個市場 , 那就是 Galaxy Note , 不過這一個絕對是一次意外 , Samsung 一直開發不同尺寸的手機 , 而剛好出到 5吋屏幕手機時 , 想不到引發起市場上對大超大屏幕手機的需求 , 由其女士 . 結果又被 Samsung 誤打誤撞開出一個市場 . 不過對比起 Apple Steve Jobs 是有預謀有計策的去打造出一個市場 , Samsung 似乎比下去了 . Samsung 雖然在手機市場上如日方中 , 但也同時成為了眾矢之的 , 面對一場又一場的官司 , 其他廠商又對他虎視眈眈 , 似乎會成為下一個被圍攻的對象 , 正所謂花無百日紅 , Samsung 你還是好好看守你剛打下的不穩江山 , 別再一朝得志 .
HTC 之下滑
HTC 曾一度成為手機界的一哥 , 曾經在手機的市場佔有率上打敗現時的龍頭位置的 Samsung . HTC 是「紅褲仔」出身 , 之前一直幫當時的手機敷做代工的工作 , 時而世易 , HTC 終於做起自己的手機來 , 在 WindowsMobile 年代的確是氣勢一時無倆 , 在一年前它也是智能手機界的領導者 . 綜合了多年來的經驗 , 建立了一個極之優秀的 Sense 介面系統 . HTC 本應可以穩佔一哥的皇座 , 可是它棋差了一著 , 沒有好好為自己打好階梯 , 沒有像 Samsung 的備有自己的電子零件生產線 , 逸樂於代工 . HTC 近兩年下滑的原因有三 .
一、沒有自家的零件生產線 , 一切的手機零件都是由外購回來 , 這樣無疑是大大增加了手機的生產成本 . 令手機價格難以壓下 , 反而成為了自家的致命弱點 . Samsung 全自家生產 , 同樣的手機規格 , Samsung 只需 US$150 成長 , 而 HTC 則要 US$180 , 只要 Samsung 賣個同價也比 HTC 賺得多 .
二、失敗的 Marketing 也是 HTC 的致命點 , 全世界現在的產品都需要靠推廣 , 強如 Apple 的 iPhone 也需要強大的品牌效應 , Samsung 更在推廣方面大灑金錢 , 看它鋪天蓋地的廣告就知所費不菲 . HTC 仍是拍不出有像樣的廣告 , 以 HTC One X 為例 , 高速連拍 99張是 HCT One X 的最大賣點之一 , Samsung 的 Galaxy S III 說到底也只有 20張連拍 , 性能上遠遠比不上 One X , 可是大家可能只記得 S III 於廣告中新婚的跳起連拍幾張的片段 , 但你可會記起 One X 由飛機跳下 , 但不知幹了什麼的廣告 ? 就連在市場的定位也出現問題才是不可原諒 , 才成本上比不上 Samsung 反而做出更低的零售價值 , 突破這個比 Samsung 劃下的死局 . 建議打個計策 , 低及中價機提高少許售價 , 然後高階機打出超低價 . 這樣的奇招方下壓下 SIII 及 Note II 等頂級手機的勢頭 .
三、脫離民意的手機 . HTC 的 Sense 介面系統一值被用戶推崇 , 只因他設計時很人性化 , 真正考慮到用家的真實使用方便 , 這是 HTC 最大的優點 . 可是在硬件方面 , HTC 完全是背道而馳 , 如像住在阿爾卑斯山上的神祗 , 完全不知道世界發生什麼事 . 當人人都在用 1GB RAM 時 , HTC 仍在新機中推出 512MB 及 756MB , 如同脫節 . 根據 RAM 現時的價格 , 1GB RAM 只是十美元左右 , 對於整體成本未有造成很大的變動 , 可能只差幾美元而已 . Sense 介面是很強很貼近用家 , 可是對 RAM 的需要也是驚人 , 如果 HTC 仍發展 Sense , 就必須在 RAM 及 硬件上下苦功了 . 還有一句是筆者贈 HTC 的 , 你們的手機都很醜, 請把原本的設計師都裁掉吧 .
如果 HTC 再是這樣的一成不變 , 不再突然本身的設計問題 , 相信幾年之內再無 HTC , 只會一年比一年下滑 , 不進則退這道理你們懂的 . 希望 Droid DNA 的出現可以改變一下這個死胡同 .
Sony 美型之秀 , 走向自成一格路
Sony 絕對是手機市場上的奇葩 , 在市場上上落落 , 一直上不到高位又不會落至瀕死 . Sony 自參與了 Android 系統之後打從此就有了不錯的起色 . 不過 Sony 的成功之道非是打硬件戰 , 因為打硬件戰的話 Sony 絕不是 HTC 及 Samsung 的對手 , Sony 的自產情況比 HTC 還要差 . Sony 當然深明之道啦 . Sony 作為一間日本公司 , 強的一定是外型上的設計 , 因此 Sony 的 Xperia Arc 、Xperia Ray , Xperia neo , 連同本年的 Xperia S , Xperia acro S , Xperia TX 每部都是打著美型機身 . 在硬件性能上 , 以上的機都沒有到達同期對手的旗艦機級數卻可以賣上旗艦機的價格 , 只因在市場上 , 以手機的外型而言的確只有 Sony 獨領風騷 , 二線科技一線價格仍可賣個滿堂紅 , 這就是 Sony 的厲害 . 相信 Sony 未來的取向也會是這樣 , 因為這樣即使賣機量不多也可以有高的利潤 , 也不用與頂頭的大廠正面交鋒 , 獨自走一條沒有對手的路 . 不過亦希望 Sony 能在電池方面多用心 , 不想應了一句「美麗的女人令人不持久」.
Motorola 被買的兒子竟還是孤兒
Motorola 在去年被 Google 成功收購 , 當時不少人都認為 Google 的收購是想利用 Motorola 在業界內的名氣、技術及生產線為 Google 大量生產一批又一批的親生仔 , 可是…. 一年已過 , Google 未有利用過 Motorola 生產手機 , 更沒有幫助過 Motorola . Motorola 今年在手機的業績大幅下滑 , 就連不少地方的市場也完全接近失去 . 當大家又以為 Google 會打救它之時 , Google 坦言當時的收購只是為了 Motorola 的一萬多項專利 , 感覺買兒回來就是為了它的器官…… Motorola 失敗原因可謂馨竹難書 , 外型不討好、脫離市場、不注重外國市場、系統更新欠奉等等 . 「Hello Moto」好快可能會變成「Good bye Moto」了.
LG 美麗的屏幕, 極差的造工
LG 可以說是眾大廠中擁有最好屏幕技術的 , 從 iPhone Retina 時代開始就已經帶領業界 , 可是你從不見 LG 把最好的屏幕用在自家的手機上 , 這是對得起 LG 的支持者嗎 ? 而且 LG 一向給人的感覺就是 QC 差 , 差品設計永遠多多毛病 . 而且升級服務更超越 Motorola 成為新一代「孤兒王」. 同時 , LG 手機在市場上的價格站不住的 , 新機推出一個月就掉價一千港元 . 本年原本大好勢頭的 Optimus 4X HD 也不知什麼事把 Bootloader 鎖了 , 結果只是開頭賣好 , 中段就被挖出一堆問題 . 不過 LG 代工的 Nexus 4 就形勢大好 , 打住 Google 的旗號 , 很難不大賣 , 希望 LG 不會是扶不起的阿斗 .
小米 國內稱雄 隱患無窮
小米2 二十萬部瞬間搶空 , 在大陸市場上自然有一大班米粉支持 , 期貨策略的確令小米賺翻了 , 你試想想 , $2000 一部手機 , 收了 20萬部的錢 , 已經是 4億人民幣的現金 , 這筆錢掌握在小米手上 , 光是一個的利息已經啃死人了 . 不過 Nexus 4 的出現似乎敲起了小米的警鐘 . 現在連大陸的人都知道 Nexus 4 的驚人低價 , 亦令人開始懷疑 小米2 是否真的如傳聞一樣高性價比 . Nexus 4 售 299美元 , 等於 2350港幣 , 而小米是 1999人民幣 , 相當於 2498 港元 , 先當 Nexus 4 從美國到香港的運費是 300 , 算下來才 2650港幣 , 與小米2差價只在百元之間 , 那你選小米2 還是 Nexus 4 ? 小米還想染指歐美市場 ? 真的想太多了 . 不過小米的國內市場可以不用擔心 , 因為中國政府絕不會讓 Nexus 4 入口的 , 中國政府怕 Google 怕得要死 , 不過水貨 Nexus 4 讓是悄悄在淘寶上架 .
市場上還有 Lenovo , ZTE (中興) , 華為 , 魅族 , Acer 等等國內外品牌 , 筆者只簡單說一下 , Lenovo 是有實力的 , 不過最大的市場還是在中國內地 , 而且手機事業發展在過去不太積極以至打不出什麼國際市場 . ZTE 主要的核心業務反而在歐美及一些第三世界國家 , ZTE 在外國的發展可以說是強得不得了 , 絕對可以跟 Samsung Sony HTC 比較 , 不過一個國內品牌在中國市場就是一團糟 , 多諷刺 . 華為一直打的低價政策在中國發展不錯的 , 不過它也同時像小米一樣面對 Nexus 4 的追擊 . 魅族在市場上其實一直只有一個對手 , 就是 小米 . 小米的一系列手機一直追打魅族 , 不過魅族比小米好的地方是他一早就有外國市場 , 總算比小米快上一步 , 不過魅族機的價格比小米貴多了 .
Nokia 最後一擊
Nokia 的 Lumia 920 可以說是 Nokia 的最後一擊 , 因為此次的 Lumia 920 可以說是 Nokia 近三年最有威脅的一部手機 , 暫時 Lumia 920 在市場上的走勢似乎還是可以的 . 問題是這個勢頭可不可以持續下去 , 大家都知 Windows Phone 系統有一個絕大的問題就是 Apps , Nokia 的 App store 跟其他 iOS 及 Android 之間有著極大的差距 . Nokia 的形勢可以說是岌岌可危 .
總結 :
筆者很久沒有寫這些如此真實的市場及手機資訊 , 撰寫時真的有點激動 . 筆者很愛 HTC , 覺得他們很有心 , 只是往往失敗的市場政策令 HTC 一敗再敗 , 心裡恨鐵不成鋼 . 以上都是筆者這三年來看到各廠的成敗優劣 , 再來預測一下未來形勢 , 沒有批評任何一間生產商之意 .
*以上純粹是編輯個人意見 , 與本網立場無關